利用暑期实践活动,我校校友工作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,专访了我校2007届体育学院毕业生、鄢陵县花卉协会副秘书长。通过他分享的职业成长故事,为母校学子提供了一份职业发展的实践样本。
这位深耕花木博览领域十余年的校友回忆到“花木博览会是自然与人文的桥梁,就像讲台是知识与成长的纽带,本质上都是在搭建连接的平台。”
校园积淀:埋下“连接”的种子
从许昌学院毕业后,陈运涛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教师。回望校园时光,他认为正是大学期间的实践经历为职业实践埋下了伏笔。他提到,大学开设的课程,虽非专业核心课,却让他早早接触到组织协调、资源整合的逻辑,“当时只觉得有趣,没想到成了后来的‘基本功’。”
在中学任教的时候,陈运涛坦言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能力,更有“倾听与共情”的素养。“面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,需要精准捕捉需求、耐心沟通引导,这和后来协调多方诉求,本质上是相通的。”这段讲台经历,为他日后应对复杂的行业协调工作,打下了扎实的“软实力”基础。
转型契机:从“育人”到“育业”的跨越
一次偶然的机会,根据鄢陵花木市场的特殊地位,成为职业转型的转折点。“站花博会现场,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花木品种、园艺技艺在此汇聚,突然意识到这个行业能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,也能带动产业链发展,这种‘连接价值’让我心动。”他说,看到花农因展会拓宽销路时的笑容,让他萌生了“从育人到育业”的想法。
转型之路并非坦途。“刚接触花木行业时,连常见花木的品种分类都搞不清,更别说理解展会的商业逻辑了。”陈运涛回忆,为补上专业短板,他用从花木生长周期、市场供需规律学起,甚至随身带个笔记本,记下每个陌生的专业术语。”而教师生涯练就的能力,意外成了转型的“助推器”。“组织家长会需要协调家长、学生、学校三方诉求,筹备花博会要对接参展商、搭建商、政府部门,逻辑是一样的—找到各方的‘最大公约数’。”陈运涛说,教师的“沟通力”与“耐心”,让他在面对展会筹备中的突发状况时,总能快速找到平衡点。
深耕花博:在自然与人文间搭台
在陈运涛看来,花木园林行业的社会价值远超“美化环境”。“它是绿色经济的重要载体,连接着乡村振兴(花木种植带动农户增收)、生态保护(乡土树种培育)、文化传承(传统园艺技艺)三大领域。”他提到,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与城乡绿化需求升级,行业正从“单一观赏”向“全产业链融合”转型,“对年轻人来说,这是个既有生态温度,又有发展热度的领域。”
谈及未来,他计划推动建立“花木产业数字化平台”,“让花农通过大数据预判市场,让消费者能追溯每株花木的‘成长故事’。”
寄语母校:以“实践”为桥,拓“职业”之路
如今,陈运涛仍会关注母校的发展,他说:“许昌学院教会我的‘务实与包容’,是职业路上最稳的‘压舱石’。”而这份花博舞台的坚守,也正诠释着——真正的成长,从来不是路径的一成不变,而是在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连接点”,并持续深耕。
采访与编辑:许昌学院2023级文史与传媒学院学生刘佳
图片拍摄:白嬿莹 ;指导老师:周建伟;审稿人:翟广辉
责任单位:许昌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、许昌学院校友会